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工作部署中,部署加快气象科研创新,强化基础研究,着力解决和突破与气象行业核心技术密切相关的重要科学问题,提升自主创新能力,推动中国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。
大气环境的预测预警服务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领域,虽挑战难度高但市场价值和社会意义巨大。据智研咨询发布的《2020-2026年中国智慧气象行业市场运作模式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》显示,2016年气象服务产业收入规模已突破400亿元,预测到2025年产业规模可达3000亿元,市场潜力巨大。
当前大气环境观测设备系统主要形态为一体化观测站,通过GPRS、2G/3G/4G将数据通过运营商网络发送至数据中心,在数据中心完成数据分析及预警等处理,并通过网络传送到现场。在传输网络稳定可靠的情况下,可实现系统的正常运行。如果遇到通信环境恶劣等情况下,无法实现实时预警。
图 1‑1:现有气象预测预警应用状态
现有的气象预测预警应用现状,有如下不足:
(1)实时性不强:所有一体化站的监测数据都需要上传至数据平台,在平台上进行数据解码、质控、入库、预警分析,而后将预警信息下发至监测站。如果一体化站远离数据平台,时间将花费在数据通讯上,当通信网络不可靠的时候,预警信息不能保证实时下发;
(2)不智能:每个一体化站主要接入单一传感器,需要通过平台汇聚所有传感信息进行逻辑判断,从而进行准确的预警发布;而在一体化站本地端,终端设备只能通过单一的传感信息进行简单判决,缺乏科学合理性;
(3)缺乏扩展性:一体化站的数据采集与传输终端接入的传感器数量和类型有限,当需要进行传感信息的调整或扩展监测数量和范围时,一体化站难以满足此要求,需要重新建立新的监测站,增加较高成本。
(1)端:边缘感知
端侧主要是部署的传感设备,包括超声风传感器、温湿度、能见度传感器以及摄像头等,侧重多维感知数据的采集。
(2)边(智能设备):按需汇聚
边实现端侧数据的汇聚、存储、处理和智能应用。基于边这个“中场”,实现物联网数据按需逐级向云,以及向下快速准确预测预警。
边是一个系统级的概念,既可以是一个前端设备或一个前端系统,也可以是按照地理位置、业务划分等因素定义的逻辑概念。
(3)云:融合分析
项目技术和核心团队成员分别来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、云南大学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、武汉大学、山东大学等,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领衔担纲首席专家。项目团队产业经验十分丰富, 此外,团队与中科院、气象局等单位有深入的项目合作。
该项目当前已量产,发展势头良好。国内尚无同业大竞争者,3000亿市场对其为完全蓝海,并在5年内申报科创板IPO。为有需求的地方政府提供气象服务,或可洽谈项目产业生产基地落地。
(请在公众号留言获取详细项目信息)